电影的文化属性是怎样形成的?

  白白二世      2016-10-03   

原创  赵军 中国电影报


文 | 赵军
编辑 | 如今

其实所有人类行为都会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属性,它是由人们的记忆带来的,而记忆首先是因为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化属性当中会首先联想到的是人的生存环境。

文化属性担当这样的任务,既是生存环境的反映,也是人的行为习惯的背书,也就是说,文化属性可以表现出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由来。

电影所以被一代代人喜爱,文化属性在一群人当中被认同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印度人就是喜欢印度电影,中国人就是喜欢当代的中国电影,甚至小小的香港都有自己的电影文化的重量级遗产,皆因为它们当中的文化属性所然。

文化属性造成人群的同异,更造成一个社会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什么精神产品的文化属性强,它就应该被十分的重视。抓住文化属性,就抓住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灵魂。

N年以前我们开始中国当代电影的市场纵横时,一些朋友是不以为然的,他们判断中国电影已经是夕阳工业,况且美国进口影片如此强大,中国电影很难有所作为。

我这样回答,美国电影很好,奥斯卡电影当然是我的喜爱(今天我仍然如此),但是我知道再好的美国电影也不能代替中国人民的情感以及其他精神层面的表达。

这种对于自己民族深深的认识源于对民族的文化属性的熟悉,这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执着当然源于对中国电影与中国老百姓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的了解与认同。

对文化属性的发现对于信念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理想的坚持更是一份理性的基石。重视电影的文化属性的存在与作用可以让我从无数影片当中找到那些一定会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哪怕它开始的时候完全不被人们发现,看不到市场的前景。

对于文化属性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甚至可以掌握电影的创作与发行放映的某些规律。精神产品的客观规律应该被这样认为,最核心的层面不是别的,正是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由以下四个方面形成:

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整个生存状态受到根本影响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游牧民族是因为更适合游牧生产方式的自然条件才选择游牧的,农耕民族则同样因为自然环境使然。

自然环境带来的人们生存与劳作的条件很多,以致一位写作《穷国富国》的美国作家开宗明义就指出欧洲是全球最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土地,那里雨水和土壤、植被和平原,以及海洋导致的天然的交通等等,这就是欧洲能够成为富裕之地的原因。当然他没有继续说,这也是欧洲社会形成了自身文化属性最早的原因。



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句话就是大部分面积在北半球,背靠辽阔的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面向同样广阔的太平洋与南海。夏季风冬季风的鲜明独特四季轮回气候造成农业的依赖与严谨。这就是自然环境对于文化属性的深刻影响。

2
社会环境

因应自然环境的造就,社会环境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迥异十分明显,一个社会对于自身的文化的选择包括社会治理方式的选择都是在长时间的社会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自然造就的。

3
时代环境

这很容易在当下的文化现象当中看到大量例证。时代的变迁早于文化属性的形成,又最直接说明文化属性的形成。时代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呢?

第一是技术,一个社会的技术的状况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蒸汽机技术和航天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时代都不一样,这不需要说明。最深刻的不一样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然后在于潜移默化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就是几乎一个社会的所有人的思维定势。

第二是社会治理方式。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在1949年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1979年当然也是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治理方式与国家的发展导向相关,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方式则由政策、策略、对人民的规定和对外政策组成。在这一切指向下,一个国家和社会人群的文化属性会相应变化,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第三是变化导致的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职场、家庭、婚姻、社交等等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包括种种流行文化——偶像文化、畅销书、音乐、电视综艺节目、电影题材,包括人们与思维相联系的习惯用语和沟通方式,还包括人们的金融生活习惯等等。到这一步所谓文化属性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这里所说的时代环境还包括最直接相关的最根本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但一定是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观的表现有无数细节,譬如当代最核心的价值观表现就是对于信用的态度与立场。诚信、信用、信任、相信,等等,在当代生活中已经被置于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位置。当代的价值观的核心判断应该在这里。

4
信仰

文化属性形成在以上三个方面被决定之后,第四个方面就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不变的信仰。

宗教的信仰、道德的信仰,一切历经历史沉淀而终于让我们辨识出不同文化核心,不同民族精神,不同的个人的品行,信仰是如同血液一样,如同基因一样,自有生存法则的。它不会被,或者说不完全被以上因素改变,包括技术和社会制度,包括时代变迁和人生活在哪一个国家。这种现象很容易被证明。

电影的文化属性就是这样从上述的四个方面日积月累出现的。

我们这样发现一种对于电影的文化属性现象,首先是社会最敏感人群的欢呼,曾经有过的第五代现象,当时就是首先让思想解放运动当中的年轻知识分子群体欢呼起来的。这两年的新生代电影,从《疯狂的石头》到《小时代》,则是由市场经济锻造起来的年轻群体首先欢呼起来的。



接着的便是评论。电影评论是社会思想的表态,也是电影的宣言。然后是跟风。当我们看到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影片横空出世也罢,盲目跟风也罢,就应该相信“风”就是文化属性的表征。古代有所谓“采风”就是收集民间的文化活动现象。“风行草偃”指的也是文化的气场。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么是对电影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要么就是故意回避。其实最主要的是某一种鸵鸟心态,以为可以人为地否认或者改变一种文化属性的出现和形成。

中国电影的文化属性现象到了应该被深入揭示的时候了。必须说,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宁浩、徐铮、郭敬明等等,既然是文化现象,就一定有文化属性在。有文化属性在,就一定有关于社会和时代,关于文化和人性的发现。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核啊。研究他们的文化属性怎样形成的过程,对于认识电影的本性也才是核之所在。

现在的批评太过简单,简单到对于一部影片只有“深刻”、“肤浅”两个词了,深刻在哪里,肤浅又在哪里,没有更多的思考和声音。其实,谁跟我说说你怎么看《老炮儿》《恶棍天使》《小时代》的文化属性,一定比简单的评判感觉有用得多。



一切电影现象最后都将归结为文化与文化史现象,当然我说的是最后,过程当然丰富无比,包括表演包括镜头包括场面调度。

文艺评论的深度还是在文化属性的发现与分析上——我们为什么会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和姜文、宁浩等。

不要忽视邓超。邓超的几部电影出来已经让人看出了他与同时代的徐铮、薛晓路、郭敬明的区别。邓超是唯一的以一群陌生的城市生存者的无厘头生存方式作为题材的电影导演,他镜头下的人物是彼此没有熟人关系的生存于城市、废弃工厂角落的一群。邓超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已经被证明,剩下的是重视他而非忽视他。

近二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有一条生存法则便是喜剧式生存,邓超的成功也在喜剧上,因此就文化属性轨迹而言,他已经继承了从张艺谋到冯小刚,从姜文到宁浩等“一路向西(喜)”的当代传统,因此他可以登堂入室。

转载来源于中国电影报微信公众号(已获得转载授权)

声明:影聚合仅提供信息展示和存储服务,文章均来自网络和个人,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内容由AI智能生成,请谨慎参考。如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cm@rov8.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0)

等待你的第一个评论哦...

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