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D)电影的发展

  Rov      2015-04-29   

  从2D到3D

  整个电影的发展史,都可以看作人们对影视娱乐项目不断追求“逼真”的缩影。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让胶片拍摄的影像在银幕上“动”了起来,实现了拍摄影像“从静到动”的飞跃。由此,电影开始了百年的发展史。15年后,发明大王爱迪生将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发明了有声电影。这样,人们在视觉刺激之余,又有了听觉刺激,这使得感官效果大为提升。到了20世纪40年代,彩色胶卷的发明又再次让单调的黑白电影具有了斑斓的色彩,又一次提升了感官效果。

  不过,对于这些电影形式来说,其影像产生的基本原理是一样,即人们所观赏的,是投影在一张银幕上影像。由于银幕是一个平面,因此人们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平面的影像。平面影像具有左右和上下的区分,但是对于影片所显示的内容来说,缺乏表现“前后”的“深度”信息。随着人们对视觉效果要求的提高,能够在银幕上表现出“深度”效果的3D电影应运而生。


  所谓3D电影,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3维电影”,D就是维度“dimension”一词的首字母。它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点就是能让观众产生“纵深感”,即立体感。事实上,3D效果的实现利用了人眼的双眼效应:人类在通过双眼观察立体物体时,由于双眼位置不同,因此在同一物体在不同眼中产生的像具有细微的区别。当双眼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后,大脑会将双眼产生的两张有细微差异的图像进行重组,从而产生了立体视觉。

  因此为了在银幕上重现立体效果,在拍摄3D电影时,会使用2台摄影机同时拍摄,而对于近期的很多3D电影来说,则使用更为先进的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在放映时,投影在银幕上的图像则是两套叠加在一起的、由两台摄像机或两枚镜头所拍摄影像。因此若用肉眼直接观看,可以发现图像是模糊的。此时,观众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来让叠加的两套画面分别进入不同眼镜之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实现3D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隔帧技术,即以双倍的帧速率隔帧放映左右眼的影像,观众佩戴液晶快门眼镜来与放映源同步隔帧关闭左眼和右眼的影像。另一类则是采用偏振光的干扰滤镜技术,通过两个光偏振方向不同的图像,用相应的偏光镜片滤光后达到双眼效果。


  4D电影,让感官更进一步

  在实现电影立体视觉之后,人们有对逼真性和感官刺激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尝试将触觉等更多样的感觉添加进电影的视、听感觉之中,来营造更为真实的观影环境。因此,所加的其他感觉,就成为了立体的“3维”之后的“第4维度”,这就是4D电影名称的来历。可不要和物理学中长、宽、高与时间构成的“4维”所混淆。

  要实现额外感觉,就需要对观众所处的放映环境进行改装,并增加相应附件。例如,座椅不再是传统的固定式座椅,而是由电脑程序操控的、可进行预演动作的移动座椅,以此来模拟运动、振动等场景。与此同时的,为了模拟运动时产生的风,座椅周围还需加装鼓风机等设备来进行模拟。此外,有的4D电影院中还有喷雾头、烟雾甚至气味散发装置,以此来更为逼真的模拟下雨、燃烧、花香等感觉。这些装置都经过与画面的同步设置,在相应的场景发挥相应的功能,从实现到触觉、嗅觉等。因此总体来说,4D电影就是将震动、吹风、喷水、烟雾等特技效果引入原有的3D影片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其他所谓5D电影、6D电影,只不过是强调其引入了更多的感觉而已,事实上它们都属于“4D电影”的范畴。

  4D电影适用于动作片、科幻片、战争片、恐怖片等有着较为激烈视觉效果和特效场景的影片。因为这些种类的影片场景变化激烈,能充分发挥3D视觉的优势,再加上触觉等感觉,能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然而,对于以表现情节、内涵等的影片,4D电影乃至3D电影就不适合,因为多方面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会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这些感觉,而减少了对情节或台词的接受和思考。

  此外,4D电影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在于观众的容忍时间和运行成本。对于4D电影来说,由于其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使得观众一直处于神经高度兴奋和紧张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通常只能保持3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会让观众的感受能力下降、降低观影效果,并且结束后会感觉疲倦。此外,4D电影由于添加了额外的附属设备,且这些附属设备需要和影片情节进行同步,因此单位时间内4D电影的运行成本高于3D电影和普通2D电影。因此基于这两点,目前常见的4D影片长度一般都不超过1个小时。而时间过短则对于影片本身的内容表现和情节安排造成了一定限制,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转自:艾维电影

声明:影聚合仅提供信息展示和存储服务,文章均来自网络和个人,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内容由AI智能生成,请谨慎参考。如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cm@rov8.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评论(0)

等待你的第一个评论哦...

影片推荐